認識 神的計劃

圣約神學素描

Posted by 南山圣約归正教会 on October 7, 2018
Covenantal Shape of Redemptive History
认识神的计划:圣约神学素描
Understanding God’s Plan: A Sketch of Covenant Theology
作者:Jeremy M. Mullen 诚之获授权翻译 原文载于:(http://www.centerforgospelculture.org/resources/articles/understanding-gods-plan-a-sketch-of-covenant-theology/)

一、 前言

 在基督教神学的主要干道上,圣约神学是一条奇特的道路。它在长老会和改革宗的圈子里成型,而从某个角度来说,改革宗神学就是圣约神学——不是就特定的教义而言,而是从改革宗的思想架构来说(注1)。换句话说,圣约为认识圣经及整个改革宗神学的生命提供了最基本的架构。过去曾有一段时间,此神学焦点是只有少数神学家冒险的车道。

 然而20世纪在古代近东所发现的大量条约协定,不仅加强了改革宗社群原有的信念,而且使得圣约神学的轮廓更加清楚(注2)。事实上,这些材料的出现已经使圣约成为各种传统——罗马天主教,圣公会,浸信会等等——许多圣经学者注意的焦点(注3)。这个新的圣经学者的增长,给了我们重新审视此概念的机会。这不仅只是长老会和改革宗教会在过去所一向重视的,今天似乎也成为其他传统关注的中心。

 首先,圣约(或译为契约)(希伯来文berith, 希腊文diathekei)是“誓言和协定(oaths and bonds),牵涉到双方——虽然不是平等的——的承诺”(注4),是“主权施行的血的协定”(注5)。此外,它——在古人的心目中——不只是法律的条文,而是家庭的爱的关系。圣约思想最先是借着救赎历史传给我们的。其次,救赎历史,作为我们认识神格的三个位格之间关系的基础,为我们开启了三一真神的位格间彼此的圣约关系这个事实(译按:圣约神学认为,整个救赎历史是三一神之间的约定;三一神的三个位格间的关系最能体现在救赎历史中,改革宗神学家称此约为“救赎之约”)。第三,救赎的施行是以圣约的关系临到我们。第四,也是最后一点,教会——得赎者的身体——的生命,采用了圣约的外形。简言之,福音是圣约的故事——作为上帝在历史中作为的宣告,作为对祂自己的启示,也是作为它在人类身上的施行/应用。我们会用九个短篇来探索所有这些议题的圣约外形——从救赎历史开始。

注: 1. Cf. Michael Horton, God of Promise: Introducing Covenant Theology (Grand Rapids: Baker, 2006),
2. The definitive work on the topic is Dennis J. McCarthy’s Treaty and Covenant: A Study in Form in the Ancient Oriental Documents and in the Old Testament (Rome: Pontifical Biblical Institute, 1963). Horton summarizes the portions of the ancient treaty: preamble, historical prologue, stipulations, sanctions, invocation, deposit of the treaty, and periodic public reading (God of Promise, 25-28).
3. See the works of those such as D. J. McCarthy, E. P. Sanders, N. T. Wright, and Thomas Schreiner to see how widely this new late interest in covenant has spread.
4. God of Promise, 10.
5. O. Palmer Robertson, The Christ of the Covenants (Phillipsburg, NJ: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1980), 4.

二、 创造/工作之约

 在世界的伊始,上帝创造的行动就采用了约的形式。虽然没有用“约”这个字,但是何西阿书6:7指出,上帝和亚当之间有一个约的关系(注1)。无论如何,在创世记1:1~2:3,我们看到对上帝伟大工作的清楚描述,这个记录相当于约的“前言”(preamble )和“历史序言”(historical prologue)。我们在2:16-17也发现有约的“条款”(stipulations)和“奖惩”(sanctions)。此外,亚当也从神领受了对全世界的统治权(1:28-30;2:19-20),就像封臣(vassal)要向宗主国(suzerain)负责一样(注2)。

 最重要的也许是在罗马书5:12-21和林前15:20-22,45-49,使徒保罗告诉我们,基督已经取了亚当的地位——完成了他所应该完成的。因此,既然基督的工作采用了约的形式(我们在下面会看到),上帝与亚当的关系也必然是一个约的关系。那么,创造的行动就是一个约的行动:“神不只是在造了我们以后,才给我们约;我们是作为约的生物被造的……”(注3)

 神与亚当的约是一个生命之约,也是一个工作之约——亚当如果完全顺服,神就会把所应许的祝福赐给他。亚当与神的圣约关系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如果他完全遵行上帝的律法),应当会得到成全(注4);但是他失败了,所有的被造界都受到了影响——死亡被带给全人类,甚至我们与土地的关系也受到了咒诅(3:14-20)。所以,所有的麻烦都来自亚当未能遵守这个创造之约。圣经其他的部分(以及人类在此之后所有的历史)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就目前来说,很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到在这个圣约的安排中,顺服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当亚当不顺服时,为整个被造界所带来的败坏。难怪以赛亚指出,人类堕落后的处境就是与死亡结盟(28:15,18)。

注: 1. Readers familiar with the Hebrew text will probably know that there is some scholarly disagreement about whether this text refers to (1) the individual Adam, (2) to humanity in general, or even (3) to a place. There is no convincing evidence to suggest the third option. The first two options lead to the same conclusion. Even if humanity in general is in mind, then the point is that the whole of humanity broke a covenant with God; and so it leads us back to the creation story. For a helpful discussion, see O. Palmer Robertson, The Christ of the Covenants (Phillipsburg, NJ: P & R, 1980), 22-25.
2. Meredith G. Kline, God, Heaven, and Har Magedon: A Covenantal Tale of Cosmos and Telos (Eugene, OR: Wipf & Stock, 2006), 68-69 points out: “But man’s immediate challenge was to answer the call…to guard the gates of heaven as God’s viceregent and to vanquish the archenemy…”
3. Michael Horton, God of Promise: Introducing Covenant Theology (Grand Rapids: Baker, 2006), 10.
4. Cf. Geerhardus Vos, Biblical Theology: Old and New Testaments (Eerdmans, 1948; repr., Carlisle, PA: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75), 31-33.

三、 恩典之约

  当原本的工作之约失败后,上帝开启了另一个约;但是这个约的前途不再是靠人的功绩(merit),因为我们已经失败了。人类——亚当自然的后裔——的地位已经得到确认:我们是有罪的,不只是在罪名(罪咎guilt)上,我们的本性也是败坏的(创6:5;8:21)。也就是说,人类所共享的,是一个罪-疾病的状态——我们的欲望是败坏的。

  亚当之约。恩典之约随即展开。在对撒但——上帝与祂的造物的关系中,最大的敌人——的咒诅中,上帝应许会有一个女人的“后裔”(seed,意思是“小孩子”)要打破蛇的头(创3:15)。恩典之约就是从这个应许,和上帝的行动,为亚当夏娃遮盖他们的裸体——是他们所不配的、献祭的遮盖——所开始的(21节)。正如克莱恩的总结:“如此,献祭就是恩典之约最早得到确认(ratification)的一部分……在人类堕落后的状况下,如果主耶和华要与人立约,将祂圣洁的国度赐给他们,以这种方式完成的献祭就是必要的。”(注1)不过,这个临到亚当的恩典之约,只是在它最原始的雏形阶段,它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澄清,也期待上帝更进一步的行动。

  挪亚之约。当人类的罪恶到达一个程度,上帝不再推迟大规模的审判(注2),祂从洪水中拯救了挪亚和他的全家,而洪水将其余的人类一扫而光(创6-7章)。在洪水之后,从创世以来的文化使命再次被重述(8:15-17),上帝与挪亚立了一个约(8:20~9:17)。在这里,约的语言非常清楚。这个圣约的重点在透过上帝的应许和人类政府来保存生命,目的是要保存普遍恩典的范围,来作为特殊恩典的舞台。换句话说,上帝应许要保存被造界,作为祂伟大救赎工作的场景;但是祂特地把权柄赋予人类政府,为的是要维持一定的约束,以限制人心败坏的倾向。这个圣约是很关键的,不只是对人类历史来说,对整个故事有可能继续下去,也是非常重要的。

  亚伯拉罕之约。恩典之约的详细内容,在上帝呼召亚伯拉罕之后,取得了更明确的外形(创12:1-9)。祂明确地说,亚伯拉罕的后裔会成为祂伟大救赎计划的管道,他们会得到应许之地作为舞台。此外,上帝以一个仪式确认这个圣约,暗示这个圣约的义务和奖惩,最终要被转移到上帝身上,而不是亚伯拉罕自己(创15)。最后,上帝用割礼这个圣约的记号(创17:1-14),为祂的百姓——亚伯拉罕的后裔——注上标记,并承担起这个义务,祂自己要来完成这个约;而这群百姓会成为祂完成救赎其他所有人类的途径。

  这三个圣约的细节——代表着在这个更大的救赎之约中的特定发展——以一种快速而粗略的形式被描绘出来。针对每一个圣约,还有很多好说的;但是其中许多的主题,在我们追溯其余的救赎历史时,会继续伸展开来。 ______________

[1] Meredith G. Kline, Kingdom Prologue: Genesis Foundations for a Covenantal Worldview (Eugene, OR: Wipf & Stock, 2005), 153. [2] There is no space here to talk about God’s right to judge humanity. It’s an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issue which deserves more attention. For the time being, I encourage readers to see chapters five and ten in Timothy Keller’s The Reason for God: Belief in an Age of Skepticism (New York: Dutton, 2008).

四、 摩西之约

  摩西之约。当上帝在430年之后把以色列人从埃及拯救出来时,祂带领他们来到西乃山,在摩西的领导下与他们立约。这个约是在亚伯拉罕之约下运作的,但是引进了一个工作的原则。此约最先是在出埃及记19-24章得到确认,而在申命记中,摩西又重新加以阐述。此约的目的很清楚:以色列要“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吕振中译本:做祭司之国,做圣别之邦)。虽然上帝统治全地和地上的万国,虽然祂已经在以色列人身上宣告祂的祝福,但是神要他们做祂终极计划的代表。换句话说,以色列这个国家要扮演一个预表性的角色——神末世教会的精巧样品。如此,使徒保罗会在之后指出,以色列要作为鉴戒(样本)(林前10:1-11),也证明我们无法满足工作之约的要求(罗3:19-26;7:7-25;加3:10~4:7)。

  除了律法之外,摩西之约也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敬拜神的地方(会幕,出埃及记25-31章),以及一套明确的接近神的献祭命令(在利未记,特别是1-7章和16章)。上帝在会幕(以及之后在圣殿)的同在,是从伊甸园以来就从未有过的,因此,它的目的也是为提供一个最基础性的框架,让我们认识到在今生经历上帝是什么意思。此外,献祭系统—特别是逾越节的晚餐和赎罪日——也成为认识救赎严肃性的模式。如果律法提供了此预表的道德层面,那么,圣殿和献祭系统就提供了关系的层面。

  最后,在此圣约的安排中,先知和祭司的职分也成型了,他们是圣约群体中的仆人所扮演的两个角色。先知是上帝圣约谕旨的中间人——确立圣约的条件,并代表上帝控告那些不顺服的人。祭司借着献祭——神的公义所要求的——为神的子民代求。

  摩西之约是上帝最终设计的一个伟大模型,但是它重大的失败也说明我们的问题来源。在这里,使徒保罗对律法的两种极端看法就变得十分清楚了——一方面对它有极崇高的评价,卻又对它的果效极为悲观。

五、 救赎历史的圣约外形

  大卫之约。随着以色列历史的行进,他们定居在应许之地,神为祂的百姓兴起了一个王——大卫王。大卫作王最重大的时刻是认识到上帝没有把祂的居所设置在迦南地。当上帝告诉大卫,他的儿子会负起建造他所计划的圣殿工程时,上帝与他立了一个约,说明上帝会让他的后裔永远坐在王位上(撒下7:7-17;代上17:1-15;参照诗89:3-4;132:11-12)。这样,这最后的职分——君王的职分——也被安放在上帝所展开的圣约当中了。这个职分要统治并治理上帝的百姓。它承担起封臣君王对上帝的宗主王——上帝所膏的(弥赛亚/基督)的职分。

  旧约故事在以色列的失败中结束。以色列原本是上帝最终王国的一幅图画,代表着上帝的心意。列王纪和历代志记载了以色列王国的历史。王国一分为二,最终,两个王国都被近东的帝国所灭,上帝的百姓被掳到它处。

  新约。随着以色列这个预表性角色的失败,上帝宣布一个新约——与旧的圣约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赛59:21;耶31:31-33;32;40;50:5;结16:60,62;20:37;34:25;37:26;何2:18)。最终,耶稣宣告祂自己是那弥赛亚(路4:17-21)和圣约的仆人(太16:13-18;可8:27-38;路9:18-27)——祂甚至要成全神给亚伯拉罕的应许(约8:54-58)。祂明确地说,在最后的晚餐中,祂要奠定这个新约(太26:26-29;可14:22-25;路22:14-22;参林前11:23-26),而在祂复活后,祂向门徒们解释,祂的工作应验了这个圣约的故事(路24:25-27,44-47)。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从创世记第三章开始,圣约的开展使我们认识上帝在耶稣基督里伟大救赎行动的一个展开的模型。这些圣约之间的统一性应该是相当清楚的。不过,在新约更新了摩西律法的预表性和暂时性的目的,并且打开了救赎的范围,使它延伸到亚伯拉罕肉体的子孙之外时,一些(表面上的)不统一也浮现出来。因此,圣约神学认识到,这些连续的圣约是在上帝所展开的计划中,祂向人启示的一些时刻;它也小心地澄清,每一个先前的约都有一些预备性的元素,随着在基督之下的新约的到来,就终止了(注1)。

这个非常简略的,对圣经历史大纲——就圣约的应许而言——的概述,是我们认识其他关键性的神学和实践的议题的背景。我们在下面的文章中会探索这些议题。

六、 救赎历史的圣约外形(续)

  我们在前面几篇博文中所素描的救赎历史,解释了上帝与人类的关系建立在圣约的架构上——首先是以工作(行为)为基础的圣约,然后是以恩典为基础的圣约(这圣约是透过一系列不断展开的圣约施行所启示出来的)。然而,此恩典之约的高峰——新约——很清楚地向我们启示,在神格里面,三一真神的位格之间也有圣约的关系。藉著一个永恒的计划——在“创立世界以前”(弗1:4;参启13:8),父神把祂的百姓赐给神子(约6:30;10:29;17:2,4-10;弗1:4-12;来2:13)。“约”这个字从来没有用来指父神和圣子之间的关系,但是正如创造之约的情形,“救恩中保的观念,需要某种誓言的安排”却是很清楚的。

  此外,父-子关系的语言,在古代近东的盟约中,是一个很显著的特色——宗主国的国王通常称为“父”,而封臣国的君王被称为“子”(注2)。那么,新约作者引用诗篇2:7的弥赛亚圣约主题(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来描述父上帝与耶稣作为三一真神的第二位格的关系(徒13:33;来1:5;5:5),就不那么令人意外了。他们从基督受洗(太3:17;可1:11;路3:22)的经验,和登山变像(太17:5;可9:7;路9:35;参照彼后1:17),就很容易可以得出这些结论。耶稣的洗礼是受膏的仪式,从此祂要开始祂作为弥赛亚/基督(“受膏者”)——上帝的封臣王——的职事。而祂的登山变像(以及彼得之前对基督的认信)是使耶稣“面向耶路撒冷”(参路9:51,51)的关键性事件。换句话说,耶稣作出决定的这两个枢纽时刻——开始祂的职事和走向祂的死亡——是透过来自上帝的圣约宣告所驱动的。这是父神和神子之间的圣约。

  可以确定的是,我们也许无法知道父神和圣子之间的约的所有细节,但是它作为上帝与人之间的恩典之约的基础,是很清楚的。正如我们已经提到过的,基督完成了亚当所应该完成的约。换句话说,圣子进入工作之约,好为祂自己得着一群百姓。基督顺服上帝的律法,为祂赢得了作为新约百姓的圣约之首的地位;而在祂的受苦中,祂献上了这群百姓配受的死亡!因此,我们在救赎这个标题之下有两个约:(1) 一个是父神和圣子间的永恒之约,要完成人所无法成就的,以及 (2) 上帝与人类之间暂时的恩典之约,这完全要倚靠永恒的那一位来成就。用克莱恩(Meredith Kline)的话说:

  这两个救赎之约——一永恒,一暂时——虽然是环环相扣的,我们却可以作出清楚的区分,因为在许多重要的层面上,它们是不同的。在永恒之约中,(1) 圣约仆人的角色被指派给圣子; (2) 立约的另一方是圣子,祂要作为第二个亚当,如此,就涵括祂所代表的选民,也只有他们;(3) 背后运行的原则是行为。另一方面,在福音的历史施行中,(1) 圣子弥赛亚是圣约的主和中保;(2) 立约的另一方是教会、信心认信的社群以及他们的儿女,包括选民以外的人;(3) 运行的原则是恩典。(注3)

  因此,圣约神学就不只解释了上帝和人类之间之救赎历史的展开,也给我们最基本的分类,让我们开始认识三一真神的内在生命。

七、 圣约与个人的救恩

  在父神和圣子之间的永约完成了,神要为自己得着一群百姓之后,此约定应许——最先是透过工作,现在是透过恩典——临到了我们:生命的应许。

  圣灵是每一个基督徒的生命本源。在哥林多后书3:5-6,保罗陈述了圣灵工作的恩约基础:“……我们所能够作的是出于 神;祂使我们有资格作新约(new covenant)的仆役,这新约不是从仪文(letter)来的,而是从圣灵来的;因为仪文会使人死,而圣灵却使人活。”(新译本)因此,是“生命之灵”(罗8:2,10-11)把救赎的福分施行到每个人身上。生命是上帝原本的约从一开始的目标,而生命在创世记第三章人类的堕落中就失去了。常常有人提到,亚当和夏娃并没有马上死去——虽然他们最终是死了。然而此生命——上帝的约所要给人的完全的生命——的确在堕落时就消逝了。完全的生命需要有神的同在。需要分清的是,地狱被称为“第二次的死”(启2:11;20:6,14;21:8)是因为地狱是完全没有神的慈爱同在的地方。而同时,那些在福音中领受完整生命的人,不只是领受了复活的身体(无论这个常常被忽略的细节有多么重要),他们也领受神完全的同在——新天新地也同时是完整的宇宙圣殿(启21-22)。(注1)

  保罗把救恩在个别基督徒生命中的福分(例如,罗8:30)视为是圣灵能力的彰显(26-29节)。换一种说法,“救恩次序(ordo salutis)”(在个别基督徒生命中救恩事件的次序)——从头到尾都是圣灵的工作——就需要被理解为圣约福分的实现。有效的呼召,重生,称义,收养,成圣,得荣耀,这些恩典之约的福分,都在我们与基督——神本体的真像——的联合中发生。这个家庭的关系(如前所述)有圣约的根源——使我们被收养为圣约的子嗣。这当中牵涉到的法庭(法律)议题,也是来自圣约的词汇。

  因此,圣约架构不只是在人类历史的层面和神的生命中,把整个救赎历史绑在一起,它也描绘了圣灵在个别信徒身上的工作。

八、 圣约与教会

  最 后,正如我们已经提到过的,圣子成全了永恒之约,不只是为了拯救个别的一些人,而是要为祂自己拯救一群百姓,以祂为圣约的元首。彼得用圣约的语言来说明信 徒被神召聚在一起:“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弃的,却是被神所拣选、所宝贵的。 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藉著耶稣基督奉献神所悦纳的灵祭。”(彼前2:4-5)保罗也强而有力地断言,圣灵在信徒生 命中的工作不只是为他们个人,而是为了能彼此建造,成为一个身体(林前12-14;弗4:1-17)。在这里,圣经对教会的异象被视为是圣约的表达——长 大成人,有我们圣约元首的样式。

  换句话说,要让大君王成为王,祂需要一个国度——一群百姓。因此,虽然当代的美国福音派很难理解教会的重要性,但是古代世界会知道一个王需要一群百姓——在他们的王的面前团结一致。新约作者知道教会对基督的王权的重要性,因为作为一个王,祂必然要召聚一群百姓,归祂自己。

  此 外,“教会的标记”,只有在圣约的范式下,才是最合理的。神的话——很清楚是属于神的百姓的(约8:31-32;徒 2:42;6:7;12:24;19:20;弗4:11)——是神与祂百姓立约的记录。圣礼是圣约的记号和印记,是启动圣约(在洗礼中,参太28:19) 和更新圣约(在主的晚餐中,参林前11:23-26)的有效标记。最后,在教会中所执行的管教,是在他们对主的圣约委身中,用来组织神的百姓的。这包括了 责备,谴责(太18:15-20;林前5),也包括领导和牧养(弗4:11-14;提前3:1-13;多1:5-16)。教会的这三个标记构成了圣约的记 录、仪式和对神的百姓的治理。

  圣约神学教导我们要重视教会,把教会当作我们与上帝关系最基本的层面。我们不是独行侠,而是一同在基督里。

九、 结论

  总之,圣约神学为圣经的架构提供了一个框架,也是福音传递给我们的基本架构。圣经一开始在摩西五经中记载了上帝与以色列的圣约。历史书是此约的历史记录——由先知所保存(代上29:29)。诗篇和智慧文学把圣约社群的理想生活,加以具体化。然后先知记载了以色列民最终的失败,与圣约咒诅的执行——伴随着此一盼望,即上帝要透过祂的仆人,他们所盼望的弥赛亚,来更新此约。当然,新约解释了此约在基督里的成全——包括祂所已经成就的,以及将来所要完成的。圣约架构理顺了救赎历史,并且让我们清楚看到,上帝与其他人如何发生关系,甚至包括在神格内,三个位格之间的互动。

  圣约神学解释了救赎次序和基督的工作之间的关联。我们与上帝的关系有许多的层面,而圣约的范式正好能表达出其错综复杂的特性。其中之一,圣约的关系是家庭式的——福音甚至使我们成为上帝的儿女,基督的后嗣。它们牵涉到法律的地位——我们今天可以透过耶稣,享受被称义的身份。它们也包括了实际活出我们的委身——我们今天要按照基督的形象被分别为圣。连拣选的教义也完全建立在上帝荣耀的主权的异象上。

  最后,教会本身的功能是圣约社群——王的集会。彼得前书第二章毫不含糊地提醒我们,我们是君尊的祭司。正如诸约总是有各种启动与更新的仪式,同样,教会今天也有洗礼和主的圣餐。这是我们可以彼此互相提醒上帝的话之重要性的地方,在教会里,我们也一起在祷告和赞美中呼求祂。

  对那些想要了解圣经前后一致的教导的人,圣约神学帮助我们理解整件事背后的架构。对那些想知道我们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包括个人和集体——是多么复杂的人,圣约神学也帮助我们把一些图案拼凑在一起。如果圣约神学的应许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说得太美,请注意上面的最后一句话。注意从历史到救恩之间,以及从个人到集体之间的变动。它们都是以圣约中保为中心的:

  你们原不是来到那能摸的山;此山有火焰、密云、黑暗、暴风、角声与说话的声音。那些听见这声音的,都求不要再向他们说话;因为他们当不起所命他们的话,说:『靠近这山的,即便是走兽,也要用石头打死。』所见的极其可怕,甚至摩西说:『我甚是恐惧战兢。』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 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神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 并新约的中保耶稣,以及所洒的血;这血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来12:18-24)

(全文译毕)


#